第363页 (第2/2页)
委屈的眼神。 仿佛在说:『汗阿玛,儿子需要您做靠山才安心啊!您怎么忍心把儿子扔在紫禁城那种吃人的地方就不管了? 您这样做的话,儿臣真的会哭给您看的。您信不信?』 康熙忽然觉得有点辣眼睛,移开视线没再去看老四的脸。 一定是西洋人不好,老四出门五年是给带偏了。 三十六岁的大男人,居然还会向老父亲隐晦却又明目张胆撒娇了! 这怎么行?都是要做皇帝的人,成何体统! 话是如此,但被这般依赖着的感觉真不错。 康熙原本要退位离宫的那些愁绪也少了几分,以及心底担忧儿子掌权后会忤逆父亲的隐秘心思也散了。 就老四这样,忤逆是不可能忤逆的,而是换个角度让人cao心。 武拂衣可不认为她叫人糟心,分明是想人所想。 康熙终是默认了让老四另择宫殿居住。 其实,紫禁城真的不算太大,宫殿范围几乎无法扩张,内廷里能给新君选择的居住地不多。 略过这一茬,再说其他安排。 登基典礼要怎么办? 新君的年号是什么? 在正式登基前,以往的御门听政要怎么进行?各地奏折往哪里送? 以及新君与太上皇两头分别搬家期间的安保问题,京城军备移交给老四管辖等等。 诸如此类,各种事宜是要说个清楚。 武拂衣应对所有事务,贯彻一个中心思想——不能让康熙闲着。 位高权重者退休后,难免会有一种身份落差感,这种时候必须要让他们生活充实。 康熙摆出了退休短期计划。 现在是三月中下旬,搬家迁宫事宜用一个月完成。五月,老四搞登基仪式。 六月天气热了,依照往年惯例去承德避暑。九月回京,其后四个月处理政权交接带来的各种问题。 等冬天的春节一过,到了明年开春他就要微服出行了。 武拂衣听着这一井然有序的安排,计划总体上没大毛病,但有很多细节待填充。 就拿避暑来说,往年康熙去承德避暑会召见蒙古王公。今年他成了太上皇,身份有了变化,对方的态度会如何? 如果态度有变,会不会让康熙不爽? 康熙不爽是否让老四不爽?或是叫别的人不爽? 武拂衣自认不高尚,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朴素想法,自是趋利避害选择后者。 当下就建议,康熙避暑也好,微服私访也好,不妨带着一些看问题的心态出发。 这些问题汇编成册,都是将来理学院要研究的课题。 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