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6章 通往泰山行宫 (第3/4页)
手,返回都督府书房。 在书房内来回踱了一阵,武承嗣忽然想到了很多事。 记得袁书同说过,当初徐元举被陷害时,就是因为严家向官府献了笔钱,希望打击海盗。 结果徐元举用这笔钱去找骆家买船时,被人诬陷,说他买船用的钱是韩王捐给刺史府用来修路的钱。 严明德也站出来矢口否认,说没有给官府捐献过钱。 这件事中也出现一个骆家,也是造船的。 毫无疑问,这个骆家就是那女子所在的骆家,难怪她说自家父亲是被陷害。 这件事中,徐元举和骆家家主都是受害人! 那火凤社为什么要抓骆家女呢? 越王陷害骆家又是什么原因?是因为对付徐元举时,无意间连累此人?还是有意为之,为了达成什么目的? 武承嗣隐隐有种感觉,这些事都和火凤社修造的那座石碑有关。 他脑海中出现一条线,线的源头便是石碑,由石碑牵出三百石匠,由石匠牵出张构。 张构父亲也是被越王绑架,而且他父亲和徐元举、将作大监杨务廉是同门师兄弟。 那么张构这个点和徐元举连上了。 也就是说越王对付徐元举,不仅仅因为他是武氏的人,也不仅仅是为了拉拢他,很可能是为了别的事。 如今徐元举又和骆家连上了,似乎这件事骆家也牵涉其中。 最近几天,越王和韩王都显得很低调,任由武承嗣一步步掌控扬州。 出现眼前这种情况,只有两种可能。要么他们已经认输,打算以后做个游手好闲的太平王爷。 这种可能性可以排除。 如果他们真是这样的人,绝不可能牢牢掌控住江淮这么多年,将武媚伸来的手挡在江淮以外。 那么只剩下另一种可能,他们另有其他谋划,所以现在故意示弱。 武承嗣有种预感,他们谋划的事,一定和这条线有关。 就在这时,一名亲卫忽然进入书房,拱手道:“殿下,杭州来信。” 武承嗣接过一看,是杭州刺史王继送来的信。 迅速将信看完后,武承嗣深吸了一口凉气。 在杭州时,王继便提过一件事,说有艘军舰奉命去扬州公干,回来后,船上的军士全部被杀。 被长史钱德广所杀。 当时武承嗣让王继调查此事,没想到他还真调查出一个结果。 虽然与此事相关的人全部被钱德广灭口,但王继还是发现一件奇怪的事。 从杭州到扬州,走水路的话,原本四天就能到。 然而王继却发现,那艘军舰从杭州到扬州,竟然走了足足八天,而且路上并没有停靠过任何地方。 回来时速度又恢复正常,四天就到了, 王继也给出自己的猜测,他怀疑战船上有一大批铜钱,这才压重了船,导致走的慢了。 那些军士很可能就是因为发现这批钱,才被灭口。 然而武承嗣却知道,真相并非如此,战船确实拖运了一件东西,然而那东西却并不是铜钱。 武承嗣将信放在桌案上,大步出了书房,叫上诸葛三元和诸葛南,又带上一队军士,直奔黑仓码头。 那艘战船在扬州停靠的地点,就是黑仓码头! 来到黑仓码头时,只见码头上一个人都没有,简直就像一座废弃码头。 走在码头木板上,并没有嘎吱作响的声音。 这说明脚下的木板还很结实,并没有腐坏,这座码头应该修建没有多久。 码头西面有一排木房子,这些房子之间相互打通。 进入屋子里,四顾一看,里面一个人都没有,空旷的像座体育馆。 诸葛南用手指在地上一抹,吹了口气,顿时吹出一片灰尘。 “殿下,只怕高兄将人救走后,这里的人就都撤走了,应该再没有回来过。” 武承嗣没有说话,径直出了屋子,向江面上看去。 虽然码头空荡荡的,江面上却灯火通明,将河道照的十分明亮。 船只的数量比想象的还要多,江面上有一个岔口,这座码头便是建立在岔口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