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阳历史小说作品全集(共10册)_第五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五章 (第20/26页)

了马,仔细一看,有个宽背、细腰、胸挺得老高,看样子也是“练家子”的壮汉,站在衙门口,闲闲张望,神情很是豪爽,便走上去抱拳招呼:“动问尊驾,想访一位巡按衙门的林爷,不知要到哪里去找?”

    “哪位林爷?”那人说,“姓林的甚多,得有个名字才好找。”

    “就是刘大人身边的那两位,一位林爷,一位李爷,找着了一位就好了。”

    “噢!”那人仔细打量了他一眼,“尊驾贵姓?从哪里来?找林、李二人,是公事还是私事?”

    “敝姓杨,从睢宁来。”杨大壮想了一下说,“我有紧要公事。”

    “既如此,你随我来。我姓李。”原来这人就是李壮图。

    杨大壮跟着他进了衙门,只见通道两旁,一溜十数间平房,进进出出的人极多。走到东面一间空屋,李壮图让他落座,细问是何“紧要公事”。

    “睢宁县马大老爷,命我专程来投一封书信。马大老爷特地嘱咐,要见着了刘大人身边的李爷或者林爷,书信才可以交付。”

    “不错。我就是李壮图,你把信交给我好了。”

    看来不伪,杨大壮取出信来,交了过去,又说:“拜烦李爷,禀上巡按大人,若有话要问,我在这里候命;倘或没有话,便请赏个批示什么的,我好回去交差。”

    “好,你等着,一定有回话给你。”

    于是李壮图立即拿着信去见刘天鸣——这些事他经验得多,听了大壮的话,便知是件刑案,所以把信呈上去以后,静静地看刘天鸣有何表示。

    拆开信来看不到数行,刘天鸣勃然变色,立即抬眼问道:“送信的那个杨大壮呢?”

    “在外面等候发落。”

    “快唤他进来!”

    一唤杨大壮,他就知道必问朱、陈两家的命案,及至进得花厅院子,掀开门帘一看刘天鸣正气凛然的威仪,不由得心里叫一声:“天!朱家父女两条命,这下算保住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叫杨大壮,在睢宁县是何职司?”刘天鸣问道,“怎么是百姓打扮?”

    “小人在睢宁县并无职司,只为陪着朱家小姐到睢宁县去鸣冤,蒙马大老爷看得起,特地命小人来向大人投书。”

    “唔!怪不得马大老爷信上说,朱、陈两家命案的详情,问你便知。你且细细讲与本院听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这一讲,足足费了半个时辰才讲完。刘天鸣凝神静听,脸色异常沉重,长叹一声:“唉——‘我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!’”

    这句成语,李壮图和杨大壮都听不懂,面面相觑,不敢动问。

    “杨大壮!这件案子,我马上要办,自有水落石出的一日。你且先在外面歇息,本院自有道理。”

    “真正是拨云见日的青天大人。”杨大壮跪倒磕头,激动地说,“小人先替朱、陈两家,叩谢昭雪之恩。”

    等刘天鸣的书童把杨大壮领了出去,刘天鸣又是一声长叹:“壮图,实实在在,陈德成的一条性命,是送在我手里。”

    李壮图大为惊诧:“大人,怎有此话?真正不明白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可记得在宿迁私访,我在一家姓朱的人家‘有所逗留’?”

    “大人一说,我倒想起来了。”李壮图说,“那天大人扮的是‘小纯阳’。”

    “对了!朱建伯原不肯把他女儿嫁过去,还要挑好日子,是我劝他依从男家的意思。不然七月二十四,朱家不会发轿,自然尤三嫂不会坐错了花轿,陈德成也就可以不死了!”

    “这等说来,便宜了卫虎那厮!”

    “如何便宜得了他?”刘天鸣双眉一掀,连连拍着书案,“非除此恶不可。”

    “大人!”李壮图提醒他说,“如今卫虎要想脱身事外,必定把一切罪过,都架在朱家父女身上,保不定酷刑逼供。大人可还记得‘一品衣’那个名目?”

    “啊,一品衣,一品衣!”刘天鸣极不安地搓着手,“保不定已毙于他那酷刑之下,又是两条无辜人命!便把卫虎千刀万剐又济得甚事?”

    这非做紧急处置不可。刘天鸣略想一想,亲自动笔,办了一角公文,盖上巡按御史的紫花大印,嘱咐李壮图带着杨大壮,连夜动身,赶往宿迁,去救朱建伯。自然,马昭贤那里也有复信,让杨大壮顺便带去。

    李、杨两人刚刚在南京出发,在睢宁那方面,事情已经起了变化。

    卫虎耳目众多,从青荷一露面,供出案情,他当天就在宿迁得到了消息。事情非常棘手,但不是没有办法,连夜去见张华山,编了一套谎话,说是刺死公公的朱青荷没有死,逃在睢宁,并且又捏词呈控,必须备办公文,向睢宁县把“正凶”要过来,归案讯办。

    这就有些不大对路了,张华山诧异地问道:“那么在陈家行凶,畏罪自杀的妇人又是谁呢?”

    “这自然是买出来的凶手,为怕认出真面目,所以连夜盗走尸首。”

    张华山总觉得其中的情节,对不上准头,但也因此,急于要把朱青荷捉回来问个明白,所以当时同意了卫虎的建议,派巡检赵士龙携带公文到睢宁县去捉人。

    赵士龙跟卫虎勾得最紧,在场面上
我的书架 加入书签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