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页  (第1/2页)
    他的无人机安稳停留在地面上,闪着银灰的光。    在他看来,这算不得什么伟大的研究成果,不过是实现他的某些构想的小道具。    给演示品取名字这么幼稚的行为,也就邵炼觉得意义重大了。    沈明洲端详着太阳下的无人机,覆盖着层层太阳能光板,仿若蜻蜓翅膀上透明薄膜。    “叫蜻蜓吧。”    沈明洲的蜻蜓白天扔在高科场地里暴晒,浑身连接了不少测量仪器,随时监控太阳能转换效率。    晚上它需要实现超过三小时的飞行实验,才能宣布大功告成。    夜间试飞,沈明洲莫名紧张。    白天太阳光充足,即使无人机储能效果有问题,太阳能也足够驱动蜻蜓的飞行。    夜晚,才是考验他精心制作的小蜻蜓真正实验场。    高科天台。    没有比寂静无人的工业区更适合夜空测试的地方。    邵炼难得披了一件外套,穿的长裤,还特别讲究的戴上了透明护目镜防风。    “高度21米、温度22℃、湿度85%、风向北风。”他握着天气测量仪,煞有介事的报出数据,专业得像是重复了无数次户外实验的专家。    江岳作为助手,把数据记录得清清楚楚。    而沈明洲埋头调试系统,蜻蜓安静的摆放在地面,旁边还有一架白色观测无人机。    邵炼拿出来的无人机没名字。    只有一个用途:为蜻蜓保驾护航。    沈明洲蜻蜓飞起来,白色无人机也慢慢升空。    两架无人机在漆黑的夜里,并肩而行,可蜻蜓眼里是整栋高科大楼,白色无人机眼里,只有蜻蜓。    邵炼盯着观测屏幕,说道:“我这个无人机能飞六小时,通讯范围半径500米。你爱往哪儿飞,往哪儿飞,我都能帮你记录下来。”    沈明洲点点头,做好最后的准备,抬手启动了蜻蜓。    机翼轻声在风中旋转,没有太阳光的蜻蜓,仍旧保持着优雅的姿态,稳步起飞。    两架无人机在夜空中一前一后,很快在夜色中看不清身影。    屏幕上传回的画面,清楚显示着蜻蜓的视角。    这架白天能够扫描出清晰轮廓的无人机,竟然在夜晚能够分辨出建筑物内部更为清晰的热源,整个屏幕猩红一片,却能准确的分辨出白天看不清的内部结构。    “啊啊啊!”江岳都看傻了,“为什么蜻蜓晚上的效果比白天更好!”    “因为我调过。”    沈明洲轻描淡写,“蜻蜓夜晚对热源更加敏感,排除了太阳光本身干扰,生物射线也更加清晰。”    江岳看着一举一动纳入蜻蜓眼中的高